臺灣學者:中國用事實證明瞭發展式脫貧的全新路徑
2021-05-18:劉莉:中國西藏網 中國西藏網訊 “脫貧這件事,幾乎所有國家和政府都認為應該努力去
做,但全世界從古到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能做到。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,把脫貧這個原來僅僅是政治浪
漫的憧憬,變成了中國當代的政治現實。”5月16日,臺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
開煌教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西藏智庫國際論壇上說。
楊開煌在本屆論壇上的發言題為《脫貧之後的反思:兼論宗教與脫貧工作》。楊開煌認為,中國的脫
貧,對政治學來說,具有哥白尼“日心說”式的重大意義。中國用事實證明瞭脫貧是完全可以實現的,打
破了西方慣用的福利式救窮模式,開拓了發展式脫貧的全新路徑,將國家個別行政部門行政政績式的扶貧
,提升到國家治理能力與國家整體目標的高度。
楊開煌認為,中國的脫貧經驗對於世界各國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。
首先,“中國共產黨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施政,對於中國人民來說,中國式的民主是實惠性的民主,
而不是間歇性的民主。中國的模式是讓人民得到實惠,讓人民不斷地參與到政治實踐之中。而一般的西方
國家,投票的時候你做主人,不投票的時候就沒你什麼事。”
同時,中國在推進脫貧工作的過程中,既有戰術性的救急,也有戰略性的救窮,這種將福利式的“輸
血”和發展式的“造血”結合起來的戰略思維,也是各國政府思考脫貧時必須注意到的重要理論。
而且,中國成功的脫貧實踐,將能否實現脫貧提升為了國家治理能力的標準之一,這與西方政治學所
關注的幾乎完全不一樣。
楊開煌高度關注中國脫貧實踐中提出的“精准”理念。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,不僅擁有多
元化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、風俗習慣,中國人民還擁有多元化的宗教信仰。“中國是如何做到在脫貧實踐
中,在多元財富觀、生活觀、文化和宗教背景下,既尊重民族和宗教間的差別,又使每一個人都能自主選
擇自己的生活方式?”他建議,應該將中國在脫貧實踐過程中,在例如西藏、新疆等地區,因人而異、因
族而異、因事而異、因地而異的精准的多彩多姿的脫貧措施和政策,進行更加細膩、充分和精准的描述,
以便其他國家借鑒。
文章源自於http://www.tibet.cn/cn/index/syyc/202105/t20210518_7006272.htm